【新要闻】吕立杰、崔允漷、朱旭东、靳玉乐、王鉴共话《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06-26 10:24:42
  

近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提出今后五年(2023年—2027年)开展的“五大行动”任务,要求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细化落实措施,加强工作指导,扎实持续推进,不断将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为进一步落实《行动方案》精神,《中国教师报》与课程教材研究所联合推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笔谈”系列,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建言献策。


(资料图)

●访谈嘉宾

●主持人:

李泽林 课程教材研究所政策研究与宣传中心教授

褚清源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主编

Part.1

课程实施需要什么样的思维

主持人: 《行动方案》为推动国家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转化落地绘制了新图景,为不同层级的课程实施提供了行动纲领,对此,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把握?

吕立杰: 课程实施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应以过程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为引领,回应社会发展变革,推进学校育人改革,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让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真正植根于课程教学实践的土壤中。

遵循过程思维。首先,课程实施要以学生素养提升为着力点,要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发现过程中体悟知识的意义。其次,课程实施要以教师观念及能力的完善为关键点,教师要摒弃对学习结果的执着,要从“我—你”的关系视角出发审视课程实施的过程,与学生进行“深度对话”,与文本开展“深层互动”。最后,课程实施要以学校文化的改变为保障点,要延展课程实施环境的“时空”基底,营造创新驱动正向迭代的学校文化环境。

提升系统思维。首先,要用系统的观点理解课程实施中的层级要素,沿着课程转化层级向度,系统把握不同层级课程实施的结构要素与实施深度,并在此基础上厘清不同层级要素间存在的“可能落差”。其次,要用联系的观点审视课程实施中各层级间的关系,国家课程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资源优势等转化成区域和学校的课程规划,学校的课程规划需要教师理解与认同,并结合学生的需求与特点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规划以及课堂行动。最后,要用发展的观点监控课程实施的成效,课程方法转化落地并非一蹴而就,必须建立课程实施成效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质量的长效监测机制,从而促进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同转化层级间的优化升级。

塑造创新思维。首先,课程创新要以教学实践问题为导向。“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课程实施的每一层转化必然内隐着不同的教学实践问题,而这些问题则是课程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只有立足于实践场域中的真实问题,课程创新才有其存在的意义。其次,课程创新要以教师的知识创造为动力。教师之间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通过社会化实现教师知识的同化,从而达成对学科知识基础的基本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创新,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对话、讨论与反思,对知识体系进行补充、修正以及具体化,从而形成固化的教学方案及个体化的教学经验,并经由内化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实现课程创新。

主持人:对此,崔教授的看法呢?

崔允漷: 在我看来,课程改革作为独特而深刻的文化变革,还需要我们秉持“课程思维”来破解各种繁杂的专业问题。

一是秉持课程思维的专业性,建构国家课程改革新范式。课程思维是一种专业思维,它要求我们建构多层级的课程方案,从国家课程方案、省级课程实施办法到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再从编制学期课程纲要到编写单元/课时教学方案,强调教师、学生与方案的三要素互动,将“想得到的美丽”落实到“看得见的风景”,再细化到“走得到的景点”,最终实现课程育人。它要求我们超越“教育—教学”的思维,用“课程—教学”的思维范式系统建设课程实施的专业制度,形成有效教学的专业技术,形塑“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生活,最终引领学校课程走向专业化。

二是秉持课程思维的民主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课程思维是一种民主思维,它要求我们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坚定地以深化课程改革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它要求我们坚持民主决策,坚持学生立场,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和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尤其注重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研,以“建构”和“协商”的实践旨趣建设好课程改革深化行动机制。

三是秉持课程思维的开放性,凝聚课程实施的多方力量。课程思维是一种开放思维,它要求我们在坚定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同时,充分考量地方、学校特色,预留“弹性”空间,编制有开放性的课程计划,持续优化课程实施规划,以有效破解课程改革的“实施落差”。同时要求我们充分吸收各种育人力量,推进家校社合作,在课程管理体制基础上搭建多元主体共建、共参、共享的开放性课程实施机制,并要求我们在学习国际上先进课程改革经验的同时,以开放性的国际视野讲好课程改革的“中国故事”。

四是秉持课程思维的实然性,坚持“一茬接着一茬干”。课程思维是一种实然思维或科学思维,它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坚持有限目标,倡导基于证据的调查研究。“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从课程标准的初创、修订到不断完善,从国家课程方案到区域和学校层面的转化实施,从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由点到面的不断推进,“一茬接着一茬干”要求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坚持问题导向与务实态度,落实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蓝图。

Part.2

将蓝图转化为施工图

主持人: 吕立杰教授谈了课程实施应以过程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为引领,崔允漷教授强调要秉持“课程思维”破解深化课程改革可能遇到的各种繁杂的专业问题。那么,作为地方政府、学校应该怎么落实课程改革理念呢?

靳玉乐: 国家课程方案是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只有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施工图”,才能够使国家课程方案落地生根。如何实现由“蓝图”到“施工图”的转化工作?《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因此,《行动方案》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提出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原则和方略,为持续优化改进国家课程方案的落实提供了行动指南。

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以及普通高中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实施进行整体规划,编制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同时,要加强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明确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培训、教科研等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

学校要坚持严守国家课程方案、严控课时数量和严格质量标准的原则,切实制定好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由于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学生情况、资源条件等各不相同,在制定课程实施规划时,要把课程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实践活动,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高标准建设校本课程,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当然,还要开展国家、省两级课程实施监测,研制出监测关键指标,重点监测课程实施状况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形成反馈改进机制,不断推进国家课程方案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Part.3

“最后一公里”在课堂

主持人: 有人说,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核心在课堂,关键在教师,那么在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中,如何认识教师的角色定位呢?

朱旭东: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最后一公里”在课堂,课堂上“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要产生深刻变化、能改革创新,并且形成新气象,取决于多重因素的作用,而教师多重性的角色是关键因素。

教师是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规划的落实者。无论区域或学校的课程实施规划,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身上,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事实证明,一个区域和学校有一支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优秀教师队伍,就可以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教师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攻坚克难的主力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必然要遇到难点、疑点、痛点、关键点,解决这些“点”就是攻坚克难,无论怎样的实验区、实验校的建立,其实验工作都将由教师来完成,聚集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等诸多方面的教学改革都将由教师来完成,这些教学改革充满着艰巨的任务。

教师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行动“精品课”的建构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行动的最微观层面的体现是“课”的建构,常规“课”是日常的,但如何让“课”的日常更具有效果需要“精品课”的观照或参照,为此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的建构中,真正把体现规律的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形成典范,通过展示、示范、交流,引领所有教师都能够遵循教与学方式的规律。

教师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深化行动的实施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在评价上的深化行动,既有宏观层面教育教学的政府评价和学校评价,也有中观层面测试、测验、作业的学业评价,更有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微观层面言语、肢体等非学业评价,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的评价主体是教师,尤其是作业这种已经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评价方式,需要多类型、多层次的设计和实施,并且主要依赖于教师进行评价。这就使教师的评价素养呼之欲出。

教师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行动数字化赋能的推动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行动需要全面接受数字化赋能,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行动的信息集聚,还是平台的创建,抑或是终端的技术使用,没有教师的推动都将是一句空话,更何况精品课例、作业评价案例等,教师是主要提供者。

教师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科学化的执行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要体现在科学化取向上,而科学化取向需要数据化和证据化来支撑,这意味着教师要从经验型、反思型的教育教学行动依据转向数据化和证据化的循证依据,使教育教学的深化行动建立在循证的基础上,这是高质量教育教学的必由之路。重要的是,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深化行动中需要基于证据的教育教学决策,而不是经验型的教育教学决策。

主持人: 课程教学改革最终必须回到课堂这“最后一公里”上做足文章,必然离不开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这就需要常态和长效机制的保障,确保课程改革的理念能有效落实。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好这种机制呢?

王鉴: 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新课程与教学的主要抓手。经过20余年的课程教学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课堂教学方法体系。

新世纪以来启动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注入了勃勃生机。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2022年3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课程实施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建议。这是新时代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新任务,是实施新课程与新教材的新方式,深化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亟须建立全面系统的常态长效机制。

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国家政策方面的规划引领,而且要有学校的实践探索,还要有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创造生成。《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教学方式变革行动,强调政府通过实验区和实验校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提高教学质量,强调学校通过因地制宜的措施探索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和学校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强调教师通过开展教学说课评课等活动持续推进教学方式变革。

因此,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着力制定推动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相关政策,通过教改项目、精品课程项目、教学成果奖励与推广项目等,鼓励学校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改革文化。学校要因校制宜规划学校课程及其实施,通过校本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成为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实验校、示范校。广大中小学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建构富有个性、多元立体的课堂教学方法体系。通过建立政府、学校、教育工作者联动的常态和长效机制,让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成为实施新课程新方案的主要途径,从根本上转变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主持人: 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就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行动方案》精神提出具体的思考和建议。我们相信,只要区域和学校形成改革创新的氛围,只要广大一线教师扎根于课堂,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在课堂,就能够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气象。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